锚定“双中心”建设,打造“顶天立地”医疗服务新格局|高地筑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论坛在上海召开
12月16日,由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主办的“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第九届年会暨中医医院院长论坛”在上海召开,会议以“守正创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吸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闫树江、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刘谦、陈凯先院士、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付晨、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瑶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王笑频等来自全国200多家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书记、院长、专家学者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谋划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会议期间,康弘药业公益支持的“高地筑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分论坛邀请14位院管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探索中医医院体系建设与中西医结合发展路径,展望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李杰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是主旋律,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建设是重要任务。开场环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李福伦教授主持。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院长毛静远教授和青海省中医院院长林勋教授主持,多位中医医院院长分享了“双中心”建设经验,并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区域医疗同质化献计献策。
建立创新型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振教授介绍,早在1958年就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室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近年来,在血瘀理论、从脾治郁理论的支撑下,通过隔物灸、中药熏洗、中医辨证等中医技术手段,逐步形成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强迫性障碍、痴呆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开发了多种中药院内制剂。
王教授提出了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神志病的学科建设思路,首先应推动“医、防、康、教、研、产、管”协调发展,开展创新型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其次,培养神志病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学科骨干,打造具有高知名度和强引导力的领军人才。最后,要重视中医药研究与转化,多学科协同创新,打造神志病研究与学术平台。
“四轮驱动”走好高水平学院型医院发展之路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朱明军教授表示,医院正在走医疗、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的“四轮驱动”发展之路,力求把医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中心、医疗技术推广中心、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心、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院在医疗与学专科建设方面发挥中医药优势,力求中西医并重发展,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提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建立深度融合的院系合一管理模式和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在科研领域,实施“科技兴院”战略,以管理模式创新带动科研绩效提高,以平台建设带动科研支撑能力提高;在文化传承上,将“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强科研、树品牌”贯穿医院建设始终。
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作为首批纳入“辅助类”的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承担着推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过,李杰教授认为中心建设要解决六大问题:科技创新和机制管理粗放;重点学科发展不均衡,公共卫生应对能力和指挥效力待提高;优势病种欠梳理和聚焦,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不突出;智慧医疗数字化建设有待加强;后备领军人物能力建设滞后,标志性成果不足;重点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欠缺,国内外辐射有待增强。
为此,李教授指出,未来应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服务新格局:“顶天”旨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科研探索,打造国之重器;“立地”则以“强基层、补短板、优布局”为主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期待中医药能够成为“国之重器”。
以优势学科为抓手 推动区域医疗同质化发展
山西省中医院院长刘光珍教授指出,作为医院学术平台的搭建者和学科发展的推动者,专(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在选好带头人的同时还要培养后备学术骨干,以保证专(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促进专科联盟和医联体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医疗同质化的重要手段,帮助基层医院树立优势病种,总结中医思维理念,同时制定并推广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以《渴络欣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例,共识的推广带动多个基层医院开展糖尿病肾病的规范化诊疗,就诊人数不断增加,专科能力建设得以提升,是以优势病种诊疗推动区域医疗同质化发展的范式。
六大模式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教授介绍,为做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建立了“六大”模式:“双主任制”学科管理模式,“人才双循环”交流模式,“校聘专家”资源共享模式,“离退休专家”服务模式,“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扁平管理”留下不走医疗队模式。
在“六大”模式的多措并举之下,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和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均明显增长,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脑病相关学科外转率同比下降47.1%。
此外,王教授指出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输出医院输出方向如何把握?输出医院应派出多少专家?如何处理输出医院品牌有限性与输入医院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期待未来在实践中早日找到答案。
圆桌讨论
如何创新医疗,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陈昕琳处长主持,多位中医医院管理者分享了医院在创新医疗服务,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谢胜教授:中西医协同发展应从以下三大方面着力:其一,完善中医传统体系建设,如针灸、推拿、康复、治未病四大体系;其二,高度重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其三,勇于创新。如此才能讲好中医故事。同时,团队一直坚持探索中医对生命健康及疾病病机最本源的认识,用中医语言诠释现代医学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专科优势,解决难治性疾病诊疗难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院长孙鲁英教授:近年来医院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展开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一,以患者为中心,立足于医院特点,构建中西医特色优势相结合的结石病诊疗中心,实现预防、质量、康复、随访一体化管理;其二,建立中西医结合代谢病管理中心,以眼底病变为例,通过现代化筛查手段发现眼底病变患者,再进行系统化的中西医结合管理,进而消除眼底病变,保障患者健康;其三,建立慢性肾病全程管理中心,3500余患者从中受益。
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原党委书记刘中勇教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西医融合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应着力发挥中西医特色优势,实现1+1>2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医院每年选派优秀人才到全球知名的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在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加持西医先进理念与技术,不断推动医院中西医融合创新发展取得突破。
重庆市中医院纪委书记陈平教授:中西医协同发展首先应着眼于四个层面:国家战略的宏观层面,政府支持的中观层面,医院实践的微观层面,以及服务对象层面。其次,围绕三个重点(医、教、研)展开工作。再次,夯实两个基础,其一是中医药文化基础,让公众了解中医,相信中医,选择中医;其二是中医药经济基础,加大中医药研发的投入,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活力。最后,突出一个关键——做好公众健康服务,用临床疗效解决问题。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院长助理陈亚妮教授:医学的基本要求是挽救患者生命,更应追求的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作为一家具有康复特色的中医脑病专科医院,我们实现这一追求的方法是将康复前移——医院在每个临床病区都配有康复师,做到临床康复一体化、手术康复一体化,为患者康复争取最佳时机,更好地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拥抱健康生活。
“双中心”建设和中西医融合的创新发展需要多方合力,携手并进,正如李杰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中医药的特色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医院建设,也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推进。”作为公益支持单位的康弘药业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医药创新、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其与医师报社、龙头中医医院等共同推出的“守正与创新”中医院能力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已走过北京、山东、湖北、江苏四省,会议覆盖30家余区域龙头中医院100余位管理者,直播曝光量152万人次+。相信在各方携手努力之下,中西医融合之路将越走越宽,“双中心”建设将为全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共同助力“健康中国”早日实现!
延伸 · 阅读
- 2024-11-14影目X系列AI眼镜亮相,紫光展锐W517芯片引领智能穿戴革命
- 2024-11-13跨境电商海外“爆单”加速 包邮的风吹到了海外
- 2024-11-12《华大严选基因的传奇:从创立到引领行业的辉煌历程》
- 2024-11-12《华大严选生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引领基因科技前沿》
- 2024-11-12见证实力:华大严选基因如何成为行业标杆品牌
- 2024-11-122024年北京十大金牌律师事务所排名:专业与实力的璀璨之星